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红色的岁月悠悠远去,然而先辈们的革命情怀、英勇事迹却永远镌刻在心中。522日至23日,广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苏国刚带领各党支部书记及委员一行三十余人奔赴革命老区——巴中,开展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追寻红色记忆;瞻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致敬伟大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山深处,松涛阵阵,怒放的映山红诉说着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沿着铁血丹心雕塑广场背后的千秋大道拾级而上,仔细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老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妻子送别新婚的丈夫参加红军、年迈的母亲护送孩子参加红军的场面感人至深。村村都有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儿童团服务红军的鱼水情深。他们前仆后继,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地肩负着保卫后方,支援前线的繁重任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先后有5万余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穿越倔强挺立的巨型“守陵石”,大家来到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前。这里林木葱茏,松柏耸峙,每一棵树都仿佛一位忠诚的士兵,默默地守护着长眠在这里的英烈。在庄严肃立的红军烈士墓碑前,我们举行了传统的祭奠仪式,向烈士默哀和三鞠躬,以寄托我们无限的哀思。在鲜红的党旗下,在无数革命先烈的见证下,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在天地间回荡,革命热情在心中升腾。

在红军烈士集墓前,全体党员自成两列,手捧菊花,寄托哀思。集墓一词深深地刺痛着大家的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牺牲的红军战士太多了,可以容身的棺椁草席已经用完,只能忍痛将战士们的尸体集中掩埋,形成了全国罕见的英烈集墓。

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沿着石阶,继续前行,震撼的场景出现了,两边半山坡上密集陈列着半人高的白色无名石碑,仅有一颗殷红的五角星,像一只只眼睛深深地凝望着远处的山河。工作人员告诉大家,陵园里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有17225位。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泪眼婆娑的我们,轻轻的抚着石碑,默默的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

在陵园里的西北角,党员们还聆听了白发苍苍、腿脚不便的王建刚老人讲述他们祖孙三代为红军守陵的故事。老人说:红军的恩情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要一代一代把红军精神传递下去,发扬光大。”“大爷您讲的太好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艺体支部书记陈昌明听完讲述后,主动上前安抚老人的情绪并向他致谢。

23日上午,迎着朝阳,沐着晨风,党员一行又带着敬仰的心情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该馆是收藏、研究、宣传川陕苏区革命文物和历史的专题馆。川陕苏区是193212月,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战四川,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根据地,在战斗的两年多时间里,根据地不断扩大,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苏区”。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展陈,让党员们再次回顾红色岁月,多少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和党的利益,抛弃一切杂念、不计个人得失和荣辱;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革命理想的实现,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大家再次深深理解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随后,大家继续参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该碑林占地200余亩,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1993年建成以来,共收集、收录红军将士、烈士名录13.8万人;共嵌碑4280余块,红军个人纪念单碑3280块。碑林里有 10位将军立在台阶上,一齐面朝北方,以示引领红军战士和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一边仔细参观,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仿佛穿越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看见英烈们跨越巴山蜀水与敌人斗智斗勇,浴血奋战的勃发英姿,心中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全体党员无限感慨,如果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牺牲,哪里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今日之盛世,正如您所愿,我们将沿着无数先辈的脚步,砥砺奋进,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两天的红色教育实践虽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英烈们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党委书记、校长苏国刚在总结此次红色教育时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就要学会从党的革命斗争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文:陈思璇  图:张洪川)